其後宋應昌、李如松等率兵入朝增援。
萬曆二十二年(1594年)日軍敗退,放棄王京,退守釜山,而大明朝廷主和派甚嚣塵上,其主要理論依據就是顧養謙的判斷。
其後大明與日本議和,顧養謙替代宋應昌經略朝鮮。
在經略朝鮮以前,顧養謙都是一個很猛的人,其戰略眼光也向來高明。
曾多次與李成梁并肩合作,有很多的實戰經驗,可謂威震遼東邊陲。
但是怪就怪在他肩負經略朝鮮的職責以後,就變得異常謹慎起來,從不輕言動武。
萬曆二十二年七月,朝廷又以兵部左侍郎孫鑛代替顧養謙為朝鮮經略。
孫鑛擔任經略後,持主戰立場,并上奏:朝鮮在我則代戍為難,在彼則自振無計,如必欲保屬國以固藩籬,則惟特設一憲臣專理朝鮮兵備,凡抽兵派饷一切以我從事。
這種提議就是要架空朝鮮國王的方案,可惜并未得到朝廷的許可。
萬曆二十五年初,日本出動水陸大軍十六萬餘人,再度入侵朝鮮。
七月,南原兵敗,楊元、陳愚衷敗退回王京被斬。
萬曆二十六年(1598年)顧養謙被罷官,表面原因是他提出“封貢”方案,建議封日本國王,并撤換了宋應昌等将。
如果結合顧養謙給陳愚衷的信件來看,顯然他被罷官的背後,遠不止這個原因。
信件上沒有具體日期,但結合陳愚衷被斬的時間來看,應是在日本再度入侵朝鮮之後,在南原之戰之前。
此時顧養謙離任遼東經略已經有三年之久,他還寫信叮囑陳愚衷不可出擊,顯然不可能隻是簡單的關心戰事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!
結合後面倭寇的戰略部署來看,這一切似乎就是一場預謀。
可見三大征之一的東征朝鮮這場戰争的渾水,确實是深不可測。
而後世也經常把楊元之死當成一種預兆,認為這是朝廷準備對李如松動手的信号。
可是侯平知道,李如松的死絕對不會是朝廷……,不,應該說絕對不是萬曆皇帝動的手。
後世經常把李如松和李成梁當成共同進退的同宗同門。
但其實李如松和李成梁父子根本是兩個立場。
萬曆朝初期,大明的軍權基本上都控制在張居正扶持起來的将領手中。
曾跪舔張居正說出“甘為太嶽門下走狗之語”的名将戚繼光,其立場便不容質疑。
其實相比于戚繼光,實際上李成梁才是張居正真正的嫡系。
嘉靖四十五年(公元1566年),李成梁正式走上了曆史的大舞台,時年四十歲。
前文說過,李成梁能從生員成為參将,他背後的人是遼東總兵佟恩。
而随後佟恩因為私放女真反賊的事情被降職調離。
其後李成梁如果再想升職,就不可能走佟恩這條路了。
也是時也命也,當年嘉慶皇帝駕崩,隆慶皇帝登基,首輔徐階将自己的學生張居正召為閣臣。
隆慶元年(1567年)張居正入閣,他所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遼東軍事問題。
此時遼東兵備廢馳,鞑靼時常入寇,邊軍疲于防守。
隻有在官場如同白紙一張的李成梁,在險山參将任上,主動出擊,有過一兩場小勝。
新入閣的張居正也正是需要成績的時候,就需要這種敢打敢拼的将領。
于是在張居正的保舉下,很快李成梁就進為副總兵官,協守遼陽。
也為此後十六年間進一步成為東北王打下了基礎……
喜歡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請大家收藏:()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談戀愛不如刷五三 故人随風而行 緻命偏寵+番外 王者:讓你穩健!你滿屬性才出山 為你而逝 第099研究所 穿越兩界當倒爺 我乃庸人 重生年代:家有小福妻 主播你的烏鴉嘴又犯了 遠古部落之過眼煙雲 小神仙,請留步 校花的全能特工 中世紀:鮮血與榮耀 精靈:從抽到不破壁壘開始無敵! 九州恃風雷 權臣家有神醫妻 我在年代文裡收廢品 從北海砍柴人到賈府小祖宗 抄家流放,我搬空皇帝庫房去逃荒